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如何面對酸民的回應?

FB 看到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分享的這段話
剛好提供我這兩天
處理酸民回應的解決之道

議論您的人,他很了解您嗎?他是真心為您好,才這樣說的嗎? 如果都不是,他的議論,不必然要影響我們,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當他人批評、惡意嘲弄我們的時候,能夠修養自己到願意理解對方的程度,那是不容易的境界。

真的用心去理解對方的處境與難處,我們的情緒慢慢也會隨著淡了,如此,我們就不容易受傷。在少數的狀態下,還會出現憐憫的心情,反而對對方表現出善意的舉動,如此,連批評、惡意嘲弄都可能少了。


起因

最近2個月,影響我最大,是大人學的英語口說課程
昨天,我有個想法,想把這一年
學英文的血淚史整理起來

就用課程心得作架構
慢慢回想這一年的歷程
整理資料時,突然想到

如果1年前,能有這麼一篇文章啟發我

以我認真的程度
現在絕不只是這樣


行動

思考到這點,我想到對我有幫助的老師、寄信給我的網友

於是,寫好後
將心得PO到
曾經對我有幫助的地方

例如
FB six 研讀社之文法單字團
FB Anki 中文交流社團
PTT Eng-Class英文版
PTT Gov_owned國營版

希望在台灣某個角落,可以幫助1年前的我


事後檢驗

做出這個決定,其實有點衝動
可是,評估以下3點

1.我現在打工的環境,就只是賺吃飯錢,對個人提升,沒有太大的幫助
2.課程結束後,日子恢復單純的唸書型態
3.求職碰壁,市場價值還沒被認可

我想我必須多做點什麼
積極讓自己成長的速度
提升到市場可接受的程度


結果

正面和反面的反饋都有

正面的
1.給予正面的支持
2.好認真、很詳細、連結很多
3.可以先化心智圖,建立架構
4.不要在意酸民的評論
5.不要網友認真,畢竟他不認識你

反面的
1.我寫的文章像日記、結構鬆散、看不出重點
2.很跳tone,看不懂
3.業配文


我的行動

有用的

1.回去修改文章:
修改的過程,也在訓練我的寫作能力、表達事情的能力、歸納整理的能力。
雖然文章一樣爛,不過不需要等到完美,才做行動。
邊做邊修正,吸收回饋、慢慢改進,也是一種策略

2.思考自己想要表達什麼


沒用的

1.跟鄉民認真起來
2.不知道該如何回應鄉民,很認真的回文,而不是回去修改文章,讓自己想表達的觀點,變的更易讀
3.有點灰心


後設認知

最近真的很常看到
後設認知這個概念
我也寫了一篇文章
記錄我對後設認知的理解


心裡的話

『議論您的人,他很了解您嗎?』

我不認識他,也不瞭解他
當我們後退一步,開始思考,他想表達什麼的時候?
就是在訓練我們的後設認知

對於一個道理,必須完全理解通透,才有辦法教會別人
必須自己有後設認知,才有辦法培養對方的後設認知

而類似的概念,還可以參考『學習遷移』理論
就是『舉一反三』
將那個道理,實際運用,達到『解決問題』的階段


想要鍛鍊後設認知

寫文章、寫blog、練習表達自己的看法、將道理用自己的話轉述、或是分享知識、教別人

我覺得都是很好的訓練方式

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稱之為『內化』

不要試圖控制對方,一定要給回饋

做好自己就好
將選擇的權力留給對方,對方想講就講
對方不想說、也不要強求

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行為


從這次事件,我學到的是

1.利用網路,可以積極創造歷練機會
2.寫文章,可以漸漸培養影響力
3.有些內容,不適合在網路上公開,還要逐漸調整,邊做邊學
4.積極參與討論,吸收實際可執行的解決方案
5.這個過程,幫助我更瞭解自己
6.文章寫好再發表,可能結果更佳
7.寫文章很花時間,很耗費腦力
8.不要浪費時間,在不重要的人身上
9.慎選朋友圈,建立自己的同溫層,多和比自己厲害的人交朋友
10.文章發佈前,要多看幾次,讀讀看。檢查順暢度、結構,錯字。
11.文章發佈前,先想想,可能會帶來什麼反應。要建立自己的審查機制。
12.自己知道寫這篇文章的性質。是要給別人看的,還是給自己看的。
13.或許可以依照不同的性質,建立不同的網誌。不過目前文章很少,沒必要分流,一個人沒有心力,同時維護好幾個blog。因此,先維持目前的模式,測試看看,怎樣的方式,對自己的幫助最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

#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 我帶著3個疑問,展開這本書的閱讀 為什麼害怕對別人展現真實的自己? 為什麼自己常常「主動讓步」,來處理人際衝突? 為什麼要到退無可退,才發現自己遍體鱗傷,把對方胃口養大,我的底線在哪裡? 1.對自己高標準,害怕被拒絕 不是每個人,每件事都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