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做志工

做志工

2017.3月

另一方面
媽媽說參與的宗教團體
最近剛成立基金會
需要有人幫忙

因為看到我在網路上的一支影片
覺得我非常有心
動用關係
找到我爸
打電話請我幫忙

家人的拜託
以及看到對方那麼有心

想說要嘛不做
要嘛就做到最好

先去看看再說
參與2次聚會
被分配到,宣傳一張CD的專案
覺得討論的方式
還蠻浪費時間的

3個小時下來
結論只有一點點
也許志工心態就是這樣吧
1個星期聚會一次3小時
大家都還不熟
還沒找到相處的模式

我沒有太多時間
想多做點什麼
加速這個進程
於是

我換掉手機(紅米Note 1,開Line太慢)
買ASUS ZF3
買預付卡的網路

用紙本記錄2次
覺得資料保存不易、溝通困難

我沒有筆電
就去買藍芽鍵盤
手機+藍芽鍵盤(是我在聚會中,迅速記錄的小幫手)

希望簡化文件溝通的模式
以及要修改方便
就利用google 雲端硬碟+ google文件+縮網址

讓檔案無論是用Line或者是用JANDI
都能快速的使用

在沒有人要求的情況下
我主動、默默的
做好聚會記錄和專案記錄
製作專案總表,將所有連結整合到1個頁面

整合大家的意見
希望能建立一套流程
讓團隊的溝通
可以更節省時間
更有效率

幫忙的過程(1週3小時)
我認真了(投入大量時間)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後來做出這個影片
我的想法是
這是志工型態
所以影片可以逐漸演化
大家一起慢慢改進
過程可以訓練團隊的默契和能力

不過
影片出來後
被批評不知道要表達什麼?
太爛
在專案截止日的前2天
喊卡
要全部重來


我有點憤怒,不是上班
不是工作、沒有薪水
大家只是做志工

憤怒的點是
打個比方
假如我是台中人,大家約好要去墾丁玩(南下)
過程中、大家一起參與討論
討論要去哪玩、住哪裡

你沒參與討論、也沒表示意見
到了出發的前一天
說暫停
從現在起,所有人都聽你的
我們現在要去的地方
是台北(北上)

如果確定要去台北
為什麼一開始不說明清楚

如果重視的是影片的品質
理想的作法,是一起參與討論

大家都只是去做志工
我認為
方向不要錯太多
我都可以接受
例如(去台南、高雄、彰化、花蓮、雲林)

雖然這樣的過程
可以訓練團隊處理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
但我覺得
表達的方式
可以柔軟一些


我被點醒
思考自己在做什麼?
時間花在哪裡?
因為覺得受傷
好像有哪裡怪怪的

就隨便找了一個藉口
離開

事件中
沒有對錯
只是解讀的角度不同

後來他們
拍出了這支宣傳影片
我也覺得很好,效果不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

#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 我帶著3個疑問,展開這本書的閱讀 為什麼害怕對別人展現真實的自己? 為什麼自己常常「主動讓步」,來處理人際衝突? 為什麼要到退無可退,才發現自己遍體鱗傷,把對方胃口養大,我的底線在哪裡? 1.對自己高標準,害怕被拒絕 不是每個人,每件事都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