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帶著3個疑問,展開這本書的閱讀
為什麼害怕對別人展現真實的自己?
為什麼自己常常「主動讓步」,來處理人際衝突?
為什麼要到退無可退,才發現自己遍體鱗傷,把對方胃口養大,我的底線在哪裡?
1.對自己高標準,害怕被拒絕
不是每個人,每件事都和自己想的一樣。有這種心態的人,其實是不接納自己,不滿意自己,一直對自己進行嚴厲的要求。練習「降低標準」,允許自己放鬆休息,先學會「溫柔」的對待自己,才能感受出誰是真正對你溫柔的人。
即使沒有付出任何代價,人與人之間也會彼此保持著善意。其實,從頭到尾都沒有某一件被期待的事,也不必為了那件事去迎合別人,自己也不會被認為是糟糕的人,這才是實際的情況。
2.內心生病
不去贈恨應該贈恨的人,反過來還會對這些人保持罪惡感和歉意。明明應該討厭的人,卻向對方露出善意,明明是具有懷恨理由的人,竟然無法冷漠的去對待他?一旦向對方表現冷淡的一面,自己還會產生罪惡感。是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會產生這樣的小孩
作者給的答案是,「撒嬌」。
無法撒嬌的小孩,大部分長大後,都會變成認真的人。他們認為,只要自己表現認真,就可以獲得周遭的友善回應。成年人即使想學撒嬌,也不知該如何表達,而且在做人處事上,大多會顯得非常客氣,所以過度認真的成年人,內心其實是缺乏安全感的。他們在人際互動中,找不到安心的感受,所以只能跟人維持表面上的往來關心,這就是他們人生中的悲劇,無法感受到「幸福」與「親密」。 可以練習對親密或是真心關懷你的人敞開心胸,抱持著就算說出與對方不同的看法,相反意見,甚至利害關係上有所對立,也不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練習撒嬌,說出真心話或是對事物的真實感受,表達自己內心渴望的事物,就能逐漸看見真實的自己。
也可以這樣想,自己的人生,即使沒有完成任何一樣偉大的成就,只要能跟其他人變的親密,內心感到滿足,便會覺得努力的方向正確。這時覺得阿德勒觀點適用範圍很廣,很多問題都是人際關係問題。
在慈濟體系工作2年,有的人會刻意強調佛法生活化,對待同事、志工如家人。其實這種人,比一般人更不容易愛別人,事實上屬於冷漠之人。
例如部門內有一半的人因工作過勞而受傷請3天以上的假,沒有人收到一通電話或是訊息,詢問復原狀況,或是表面上的關心問候。體會到這其實是一種可怕的情緒壓抑團體,隸屬這種團體的人,基本上彼此互不關心,只是一味的「相信」彼此之間是互相關愛的。拼命守護自己內心的傷口,所以無暇顧及別人的事。
另外團體內的人,待的越久越害怕「改變」這件事,希望維持現狀,老一代人退光光,新生代進來,就算做到管理階層,努力半年,仍然被鑽石般堅硬的牛脾氣打敗。內部只接受某種既定的意見和觀點,這是一種防衛機制,因此他們經常捨棄具體的改變行動,卻用自欺欺人的解釋和藉口來解決一切問題。例如不重視工安,讓沒有執照的人駕駛堆高機省錢省薪資,沒出事所以沒問題,出事情要員工負責,推託今年沒排預算,然後2年過去了,情況依舊。或是相信「做就對了」,人有無限淺能,無限體力,不會變老,勞力性工作整天搬貨,一天只休息20分鐘,只要貨可以出去就沒問題,員工彷彿免洗筷,2~3年受傷後就拋棄。推廣環保,然後生產不環保一次性的商品(一次活動用的USB,裡面放音樂)。 回到健康的心理,有話要說出口。
別人喜歡你時,雖然不表示他連你的缺點都喜歡,但表示他接受你的缺點,且依然喜歡你,所以就算有缺點,也不需要討厭自己。所謂受人喜愛,即便你什麼都沒做,對方還是對你很滿意。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彼此擁有自己的世界,各自在這個世界體會「幸福感」,然後邀請對方,擁有共同的世界。
親密關係vs.依附關係(心裡充滿無力感,甚至威脅生活)
情緒成熟的大人,不只能享受被人喜愛的幸福,也有能力愛上和自己有緣的人。例如愛貓的人,會珍惜疼愛和自己有緣的貓,不會介意品種。 “真實的愛,會用間接的方式表達”,因為要有理解對方心理的能力,才能用間接的方式表達。例如孩子想要某個筆記本,但這個筆記本一般文具店買不到,而且已經停產,可是孩子就是想要這個筆記本。如果父母背地裡非常認真去找,或許哪邊還有賣,花時間找,無論最後有沒有找到,這就是間接的愛。而另一種父母,會拿一本不一樣的筆記本給孩子,試圖告訴孩子這是差不多的東西,因為他們根本不想或是無法理解,孩子的渴望。
結論
1.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自己對自己發號司令,或飼養寵物,讓自己成為主動照顧者,都有助於建立自己真實存在的感覺。
2.練習和親近的人打開心房,多撒嬌,說些秘密和真心話,對於認識真實的自己,促進心靈健康都有幫助。
3.別人並不具有傷害你的能力,別人就只是別人,善待自己,從自己對自己撒嬌開始做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