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課程心得)鍛造自學力1~4

四場分別是
1.超快速讀書法
2.五種筆記術
3.快速寫作實戰
4.邏輯思考與表達

講師是Zen大,上課像大學教授,給予學生知識,無法引發進一步行動或改變,我覺得比較像讀書會重點整理。

蒸馬鈴薯

買日本馬鈴薯,刷乾淨,用電鍋蒸,沾醬(佛手香柚茶+紅麴醬油)

ps.蒸完後要煎薯餅也行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大人學英文:精進訓練(Up in the Air)課程心得

上完大人學英文8週課程後,又自主訓練50天,達成100天每天聽英文、說英文的里程碑,恢復原本的生活形態。

對於這個習慣,沒有進一步的誘因,所以我選擇不繼續進行。隔了一段時間,知道有後續的訓練課程,我想了解在經歷這一切後,後續該怎麼做?也或許是覺得訓練模式有點無聊,挑戰性不夠,想要來點變化?也許對於皆下來該做什麼,沒有足夠的信心?我想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無法”自轉”?

第一堂課對老師和學員來說,都是震撼彈,全英文的環境,有緊張、恐懼、疑問、熟悉、挑戰,上課模式也在第二週進行調整。

老師期待學生可以
1.延續訓練戰果2.養成終身習慣3.升級口說實力

我期待可以,學會自轉機制

我感受到
1.脫離學習區:每天作業難度提高,需自己造句,編一段對話。對於開放式的問題,我的英文資料庫資訊不足,對於一個話題該怎麼聊天的背景知識不足。

2.投入英文的時間減少:由於脫離學習區,觀察到和同學間的差距,以及無法完成功課的惶恐,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學生和老師的期待有落差
老師覺得:學員組成是第一、二期的學員,至少經過50~100天的訓練,已具備自轉機制,只是需要環境和舞台來做進階練習。
我的感受:我需要更多的push。課程分三部分進行。
一、前30分鐘的預習時間,總覺得來這邊做怪怪的,或許是妥協後的結果吧。
二、演戲
三、聽其他同學的造句

後來我總是取巧,早點來教室,造句、練習演戲。反而每日練習的投入量降低了,能完成就趕快交差了事,不像以前會錄好幾段,追求更好版本的自己。

另一方面,這個課程讓我了解到,原來第1個50天後,我已具備自轉機制。只是未知的恐懼,將自信吞噬殆盡。每個人可以選擇用不同的速度到達目的地。另一個收穫,對於上台這件事,每週都要上台,多了一點熟悉,少了點緊張。而這段期間最需要的,是自律,沒有人會逼你做練習、沒有J貼紙、沒有小組競賽,回家這週有沒有練習,都會在上台的1分鐘內,如實的呈現。


上台回顧

第四週(準備演講)
第八週-1(自選段落)
第八週-2(和同學編對話演出)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煎地瓜餅(蕃薯餅)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先將地瓜用刷子刷乾淨、去皮、進電鍋蒸熟。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打成泥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這次加了一整盒豆腐,變成有點太稀,加點麵粉增加黏稠度。加入胡椒和鹽巴調味,下鍋蓋鍋蓋小火慢煎。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炒A菜(ㄟ阿菜、鞋子菜、A級菜)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

#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 我帶著3個疑問,展開這本書的閱讀 為什麼害怕對別人展現真實的自己? 為什麼自己常常「主動讓步」,來處理人際衝突? 為什麼要到退無可退,才發現自己遍體鱗傷,把對方胃口養大,我的底線在哪裡? 1.對自己高標準,害怕被拒絕 不是每個人,每件事都和自...